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 分院动态 > 正文 >

寻脉合阳 艺心传薪:水利学子三下乡解码非遗文化,传承匠心薪火


发布日期:2025-07-16  作者:王静  来源:

为探寻传统文化脉络,传承非遗精神,引领广大青年学生在志愿服务中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,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、长才干、做贡献。2025年7月14日,水利工程学院“寻脉合阳艺心传薪”非遗文化传承团奔赴渭南市合阳县,围绕“匠心传艺,薪火相传”主题,以青春脚步丈量非遗厚度,以青年视角讲好文化故事。四天里,6名青年学子循脉而行、学艺于心,完成了一场跨越千年的“双向奔赴”。

一、博物馆里溯根脉:触摸合阳千年文明印记

实践首站,团队走进合阳历史文化博物馆,一部立体的地方史志徐徐铺展。从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路到明清民俗文物的精巧形制,从“古莘文明”的考古发现到《诗经》文化的实物佐证,队员们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边听边记,沿着“商周合阳”到“近代风云”的千年轴线,触摸黄河岸边的文明脉动。那些沉默的石器、青铜器与书画,不仅串联起合阳的文明谱系,更让学子们深刻理解“非遗传承需先溯其源”的深意,为接下来的非遗探访写下序章。

二、民俗馆中赏面花:探寻舌尖上的非遗技艺

省级非遗保护项目“合阳面花”到底有多惊艳?来到合阳融媒体中心民俗文化馆,队员们被正在展出的花馍艺术所惊叹,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花馍艺术的高超技艺,更反映了合阳人民丰富的民俗生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
展厅内讲解员详细介绍了面花从和面发酵到塑形蒸制的全过程,那些龙凤呈祥、虎狮造型的面花作品,不仅是节庆仪式的点缀,更是承载着祝福与期盼的民间艺术。一朵朵色彩浓烈、寓意吉祥的面花仿佛跃然指尖。队员们第一次发现,原来蒸屉里也能开出“艺术之花”。

三、书画展中悟初心:红色主题与非遗元素的碰撞

步入合阳县教育系统“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”师生书画展现场,百余幅书法、国画作品如徐徐展开的长卷,以笔墨丹青铺陈出“党的光辉照我心”的深厚情怀,作品多融入合阳非遗元素-剪纸风格的红色主题画作、面花造型的喜庆图案,将革命精神与地方文化巧妙结合,为实践队带来了浓烈的文化洗礼,更让大家看到了红色主题与非遗元素碰撞出的独特火花。

带队老师给队员们讲道:“传承不是简单复刻,而是要让非遗在时代精神的滋养中生长,这样的文化才会永远鲜活。”同学们边看边议,在笔墨丹青与非遗巧思的共鸣中,更深切地理解了“用传统技艺讲好红色故事”的深刻内涵。

四、非遗工坊学窗花:与传承人共赴指尖上的传承之约

在合阳焕能民俗文化工坊,队员们见到了中华文化促进会剪纸艺术委员会委员、古莘书画院工艺美术专业委员会主任、省级非遗传承人赵焕能老人。满墙色彩艳丽的纸塑窗花作品,从“喜上眉梢”到“耕读传家”,一张张窗花诉说着农耕文明的浪漫。

赵老师耐心讲解了纸塑窗花的制作工艺,并示范了剪刻、粘贴等关键步骤,队员们围坐学习“折、画、剪、展”工序,在赵老手把手指导下,从手忙脚乱到渐入佳境,在一次次尝试中感受非遗技艺的精妙。“耐得住性子才能守得住手艺。”老人的话像一颗种子,落在队员们心上。临别时,赵老师特意将自己亲手制作的“吉祥鼠”送给大家,并再三嘱托:“只要年轻人愿意学,非遗就有盼头。”队员们对“传承”二字有了更深的理解。

五、葫芦工坊探创新:传统工艺的现代活化之路

来到洽川葫芦种植专业合作社,队员们领略了“小葫芦大产业”,千余件葫芦作品令人惊叹——镂空雕刻的灯罩、彩绘民俗故事的摆件、融入现代设计的文创产品,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现代生命力。

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、陕西省非遗保护传承人宋鹏杰将葫芦种植与非遗技艺结合,带动农户增收的故事,让队员们看到非遗产业化的潜力。大家围绕“传统与创新”“非遗与市场”等话题进行了交流,同学们还提出了“让非遗进校园”的想法。

六、社区座谈听民声:非遗传承的群众智慧与期盼

实践最后一站,队员们来到合阳县凤凰社区,作为合阳县标杆社区,曹丹红书记和王莹书记对合阳非遗文化感触颇深,他们介绍了合阳非遗文化的基本情况与传承现状,也坦诚分享了年轻人参与度不高、技艺创新不足等难题,与队员们深入进行了座谈交流。

座谈会后,队员们分组走访社区居民,发放非遗文化调研问卷,收集群众对非遗保护传承的看法与建议。从退休老人回忆“家家贴窗花”的过往,到年轻社区工作者期待“非遗更时尚”的心声,这些一手信息为后续的实践总结与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。

四天的实践虽短,却让队员们对中华文化传承有了立体而深刻的认识。从博物馆的历史溯源到工坊的技艺学习,从书画展的精神熏陶到社区的民情调研,“寻脉合阳艺心传薪”实践团用脚步丈量文化厚度,用行动践行传承使命。正如队员们在实践日志中所写:“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,而是流动在生活中的血脉。作为青年学子,我们既要做传统文化的守护者,更要做创新传承的践行者,让古老技艺在青春力量中焕发新的生机。”